澳門樂報文化版
不忘歷史,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國家 說:「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旋風九日中的郭曰方
《旋風九日》是36年來第一部以鄧小平訪美為主題的記錄影片,展現在1979年美國上演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多位美國政壇重量級人馬出鏡。2015年上映,直擊中美外交敏感事件。
作為方毅秘書郭曰方老師也跟隨了這次出訪!郭曰方,河南原陽人,中共黨員。1964年,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隨員、方毅副總理秘書、中國科學報社總編輯、中國科學院機關黨委書記、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文聯 。曾經跟隨鄧小平訪美。
1979年1月1日,中美互相承認建立了外交關系。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對美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郭曰方作為代表團秘書隨行前往,親眼目睹了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全部過程。
這次出訪,科技內容佔了很大比重。行程安排得十分緊湊,都是用分鐘來計算的,幾點出發,路上幾分鐘,到哪裡幾分鐘,環環相扣。行程這麽緊張,但是小平同志卻始終精神充沛,既要講話,又要參觀,而且對科技項目非常感興趣。只要看到有關的科技項目,他都非常認真,問這問那,非常細緻。
1979年1月31日下午,鄧小平和卡特分別代表本國簽訂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根據這項為期五年的科技協定,中美兩國將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在農業、能源、空間、衛生、環境、地學、工程學等其他領域,及管理、教育、人員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同時,中美雙方將給予人員和設備的入境和出境的便利手續。協定還規定,中美兩國將成立科學和技術合作委員會,今後每年輪流在兩國舉行一次會議。隨後,方毅同志和美國能源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在白宮簽訂了執行這項協議的備忘錄。
「中華國服.家譜禮服」全國巡展活動在京啟動
中華國服「中華國服.家譜禮服」全國踐行暨「家風家訓.法治中國」詩書畫全國巡展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法治詩書畫院及汪國新國學演藝堂舉行。來自全國中華百家姓現代傑出代表人物身穿「中華國服」、各「家譜禮服」、「國學禮服」首次登場,並進行精彩的演繹。活動由中國國服協會、中國行為法學會法治中國詩書畫院聯合主辦。
活動現場,以「炎黃子孫 不忘祖宗 國學國服 七服八禮」為主題的中華國服國學宣講團,以「母儀天下 家風家訓」為主題的中華國服母親藝術團和中華國服詩書畫研究宣講團,就「中華國服 家譜禮服 家風家訓 法治中國」內容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家譜禮服是特指18歲成人司禮和宗親祭祖活動的禮服。家譜禮服不僅可以成為大學生深入社會、創造收益、綜合性學 、教育實踐活動的專用服飾,還可以作為炎黃子孫追蹤溯源的家族禮品。家譜禮服不僅可以讓父輩們重新記憶列祖列宗家族文化、採用DIY形式載入衣缽史冊,還是當下全面推動未來「中華國服」時代符號建設的開路先鋒。
國服是一個國家時代的符號,代表著民族文化及民族特征,在國際社交場合,更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和文明。中國國服協會及屬下的寧波東方國服研究院,十幾年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在研究國服創新開發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提倡國服,是增強民族認同感,打破國際場合清一色西裝格局,讓具有中國時尚元素的國服在世界上矚目,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
中國首個濟曉成琪藝術組合
藝術是相通的,藝術組合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同類型的元素經過不同組合有可能結出新的碩果,不同類型的元素經過組合更可能創造出新的藝術元素。
「濟曉成琪」就是活躍在祖國大江南北的一支書畫藝術家組合團體。四位藝術家都是「濟曉成琪真藝堂」工作室的創始人。他們是書法家張濟海、山水畫家李曉宏、人物畫家王立成和花鳥畫家顧奇峰。「濟曉成琪」分別取自四位藝術家姓名中的一個字,喻意「玉成琪事,必先咸曉地理,方能藝濟天下」。於是四位藝術家常年遊藝於大江南北,采風寫生。他們泛取異域民土風情,汲取營養;廣交藝友,切磋藝技,取長補短,使其藝術創作水平不斷提升。他們有的成長在齊魯大地,有的居住在京津之畿,有的生活在荊楚故土,有的活躍於江南之鄉,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域,藝術風格各異,但時常聚集在交流磨合,選定一個題材共同創作一件作品,果然出呈現嶄新的面貌,深受藏家追捧喜愛。
「濟曉成琪」在書畫創作的同時,還註重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嘗試,近年來他們創作的瓷器、紫砂、雕刻、古典家具等工藝美術作品,因獨具個性特色受到藏家的追捧,而他們則認為是自己「藝事之外的手藝活」。
「濟曉成琪」始終不忘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們經常走進學校、敬老院、部隊和慈善機構獻出自己的愛心。兩年來,他們將價值百餘萬元的書畫作品和三十餘萬元現金捐獻給社會。
目前,「濟曉成琪」在各地有心人士的支持下,已分別在北京、蘇州、武漢、石家莊、保定和江西景德鎮、三清山、福建仙遊、德化和河南少林國際村、廣西巴馬等建立或籌建自己的工作室「濟曉成琪真藝堂」。
本報記者曉之連線北京採訪整理